北京市海淀区儿童青少年体成分特征分析
摘要
目的: 通过运用人体成分分析仪了解北京市海淀区儿童青少年体成分特征,为预防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提供依据。
方法: 随机选取海淀区 807 名参加体能测试的中小学生进行体成分测量,测量项目包括体脂肪量、总水分、蛋白质、无机盐。运用 SPSS22.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。结果 807 名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 21.2%,其中男生为 24.6%,女生为 17.9%;肥胖率为 13.0%,其中男生为 16.2%,女生为 9.9%。儿童青少年肥胖组和超重组的体成分均大于非超重组,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(P 值均<0.05);肥胖组和超重组比较,只有 BMI 和体脂肪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t 男 值分别为 -7.780,-7.646;t 女 值分别为 -5.096,-3.771,P 值均<0.05)。男生 6~12 岁阶段的体脂肪量逐年增加,均值从 5.07 kg 增加到 14.79 kg,13 岁开始逐年减少,女生的体脂肪量逐年增加,均值从 5.17 kg 增加到 15.78 kg,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(P 值均<0.01);男、女生的总水分、蛋白质、无机盐逐年增加,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(P 值均<0.01)。
结论: 儿童青少年的体成分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直在变化,且存在性别差异。
【关键词】 生长和发育;超重;肥胖症;青少年,人体成分分析仪,电子身高体重测量仪
【中图分类号】 R 179 R 195 【文献标识码】 A 【文章编号】 1000-9817(2017)02-0304-03
正文
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,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,维持人体内体成分的平衡是保持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。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、肥胖检出率在 1985—2010 年间,分别从 1. 11%,0. 13% 增至9.62%和 4.95% [1] 。李静等 [2] 研究发现,海淀区儿童2010 年与 1985 年比较,男、女生超重率分别上升了
14.1 和 6.7 百分点,肥胖率分别上升了 14.2 和 4.7 百分点。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已经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问题。为通过人体成分分析仪了解北京市海淀区儿童青少年的体成分现状,了解不同营养状况以及年龄、性别对体成分的影响,笔者对海淀区部分中小学进行抽样调查,现将结果报道如下。
1 对象与方法
1.1 对象 2015 年 11 月 30 日—12 月 15 日,随机选取海淀区参加体能测试的中小学生 807 名,其中男生394 名,女生 413 名。年龄为 6~15 岁,平均(10.50±2.83)岁。测试前由各班级体育老师告之受试者及其家长,均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参与测试。受试者均具备生活自理能力,精神正常,意识清晰,身体健康。
1.2 方法 所有受试者体成分测量均采用北京威尼斯37266生产的人体成分分析仪,型号为 DBA-550 型,体成分测量指标包括体脂肪量、总水分、蛋白质、无机盐。该设备已通过北京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检验。正式测量前,挑选已参加 GCP(good clinical prac-tice)知识培训,并具备医学专业背景的人员进行培训,使其熟练掌握设备的性能和操作手法。由专业检测人员对设备进行校对,确保数据的准确性。测量过程中,由质控员对整个测量过程进行监督,对测量数据进行核验,阻抗值异常的数据重新检测或者剔除。所有受试者检测时着单衣、赤足,严格按照测试人员要求进行检测。所有受试者按照 2010 年我国 2~18 岁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筛查 BMI 界值[3] 分为非超重组、超重组和肥胖组。身体质量指数(BMI)的测量采用北京威尼斯37266的电子身高体重测量仪,型号为 DST-600,该设备通过北京市计量检测科学研究院的检验。
1.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EpiData 3.1 软件建立数据库,用 SPSS 22.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,用(x±s)描述分布。男、女生不同营养状况和不同年龄段多组间计量资料对比时,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。男女生两两对比时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,检验水准 α =0.05。
2 结果
2.1 不同营养状况儿童青少年体成分比较 807 名中小学生中,非超重组531 名,占65.8%,其中男生233名,女生 298 名;超重组 171 名,占 21.2%,其中男生 97名,女生 74 名;肥胖组 105 名,占 13.0%,其中男生 64名,女生 41 名。经正态分布检验,男、女生不同营养状况的体成分均符合正态分布。由表1 可见,男、女生不同营养状况组间体成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(P 值均<0.01)。儿童青少年的 BMI、体脂肪量、总水分、蛋白质、无机盐均值均为肥胖组、超重组>非超重组,不论男女,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(t 男 值分别为 - 17. 102,- 14. 341,-4.307,-4.385,-4.088,-14.969,-14.129,-4.235,-4.290,-4.094;t 女 值分别为 11.901,7.876,2.765,2.852,2.470,12.846,7.406,4.552,4.649,4.315,P 值均<0.05);肥胖组和超重组相比,除女生的无机盐含量均值超重组>肥胖组,其他均为肥胖组>超重组,但是仅 BMI 和体脂肪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(t 男 值分别为 -7.780,-7.646;t 女 值分别为 -5.096,-3.771,P 值均<0.05)。
2.2 不同年龄段儿童青少年体成分比较 见表 2~3。
由表 2~3 可见,男、女生的 BMI 逐年增长,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(P 值均<0.01);男生每个年龄段的 BMI都高于女生,仅 8,12,13,15 岁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(t 值分别为 4.141,2.167,3.261,2.348,P 值均<0.05)。男生 6~12 岁阶段的体脂肪量逐年增加,13 岁开始逐年减少,女生的体脂肪量逐年增加,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(P 值均<0.01);12 岁之前男生体脂肪量均值大于女生,13 岁以后体脂肪量均值小于女生,其中8,14,15 岁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(t 值分别 3.321,-3.882,-2.359,P 值均<0.05)。男、女生的总水分、蛋白质、无机盐均值逐年增加,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(P 值均<0.01);男生每个年龄段以上 3 种体成分的均值都大于女生,其中 8,13,14,15 岁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(t 值分别为 4.232,10.064,11.202,10.738,P 值均<0.05)。
2.3 偏相关人体成分分析仪分析 在控制其他体成分的影响后,儿童青少年的体脂肪量与 BMI 呈正相关(r = 0.908,P<0.01),总水分、蛋白质、无机盐与 BMI 的相关无统计
学意义(r 值分别为 0.020,0.064,-0.192,P 值均>0.05)。
3 讨论
本研究 显 示,男 生 超 重 率 为 24. 6%,女 生 为17.9%;男生肥胖率为 16.2%,女生为 9.9%,与北京市海淀区 2010 年 7~18 岁的一项研究结果相似 [2] ,与大量的流行性调查[4-5] 结果趋势吻合。提示儿童青少年群体超重、肥胖问题不容忽视。超重肥胖会给儿童青少年带来许多潜在的健康隐患[6-9] ,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。本次研究设备采用的人体成分分析仪测量技术是生物电阻抗法(BIA),利用人体内脂肪、水分等不同成分的导电性差异来测定人体成分的含量,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医学领域来评估人体健康状况 [10-12] ,具有快速、简便、安全等优点,非常适合大规模的人群调查。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人群所有体成分均大于非超重肥胖人群,但随着 BMI 值的增加,主要体现在体脂肪量的增加,偏相关分析中也表明儿童青少年的BMI 与体脂肪量呈正相关。一项针对同一地点同一类
型群体的研究[11] 也发现,身体脂肪量与 BMI 呈正相关,与其他研究结果相似 [13-15] 。可能与儿童青少年缺乏锻炼,营养过剩有关,所以儿童青少年控制超重肥胖,主要控制体脂肪量。本研究显示,随着年龄的增长,男、女生的体成分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。男、女生的总水分、蛋白质、无机盐均逐年增加,但是男生 6~12 岁阶段的体脂肪量逐年增加,13 岁开始逐年减少,女生的体脂肪量逐年增加,与其他研究结果相似 [16-17] 。女生的体脂肪量也从13 岁开始首次超过男生。有研究表明,进入青春期后女生体内雌激素增加,促进体脂的增加[18] ,使女生体内脂肪含量的增长高于非脂肪组织的增长。而这个时期的男生雄激素的增加反而降低了脂肪组织的增长,促进了蛋白质等非脂肪组织的增长,从而增加了男生体内非脂肪组织的含量。所以进入青春期后女生尤其需要注意体脂肪量的增长,男生除了体脂肪量,还需要注意蛋白质等非脂肪组织的增长。很多体育运动员虽然体重超标,但极有可能是肌肉等非脂肪组织超标,而体脂反而偏低,所以使用人体成分分析仪测量的方式能够区别出超标的体成分,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控制。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,了解其体成分特征,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制定预防措施,减少儿童超重肥胖率。